1932年3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她到一个公园写生,专心致志时,突然传来一阵跫音,她下意识地轻轻一瞥:一位年轻男子走了过来。就在这时,有风吹来,画板向路边的水沟倒去,他一个箭步向前,画板被稳稳扶住。就这样,他们认识了。26岁的他对32岁的她说:“你做我的姐姐吧!”她答应了。
于是,每次他来,她都精心烹制可口的饭菜;他则会为她买来柴米等需要用力气搬动的东西。要不是一次生命的殷红,也许他们会如一丛平平淡淡的菊一直摇曳在流年的光影里。那是1938年1月,一天黄昏,他在巴黎街头散步,无意间撞到了一个年轻人,一语不合,年轻人竟然挥刀向他刺过来……在之后的两个多月里,她精心照料。爱的情愫在两人心间如春花般蓬勃生长,他们作出了共同生活的决定。
不久二战爆发,他积极投身于抵抗侵略者的组织中。后因有人叛变,组织遭到破坏,他们徒步逃往法国南部。到了南方,他们教村庄的孩子们识字、绘画,忙碌艰辛却十分惬意充实。
战争结束后,他们回到巴黎,他在医院工作,她则继续她的绘画创作。参加抵抗组织与逃难的经历,让他蕴藏在心中的创作素材得以充分发酵,于是,他开始写作,常常伏案到深夜。此时,她停止了绘画,成了他的保姆、秘书、经纪人和发言人。
几年后,他已创作出《莫卢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三部书稿。可由于没有任何名气,他的小说没有一位出版商愿意出版。她认定他的书稿有着非凡的价值,面对拒绝,一次又一次推销。直到1950年,她终于成功了。随后,剧本《等待戈多》的出版和上演,让他名满天下。
1961年,他正式向她求婚。那时,日以继夜的写作损害了他的健康。他说,他和她举行结婚的仪式,只为了在他逝去后她能得到他的钱。可她生来就不是为他的钱来的,他也不忍心抛下她一个人而去。1969年,上帝又给他们送来了一个礼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婚后的第28年,在一个充满阳光的秋日,89岁的她先行一步离世,同年12月,他也匆匆随她而去。他就是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她是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