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藏在鲜花中的大炮.
波兰华沙,三月里的一个春夜,国家剧院正举行钢琴音乐会.一位身材瘦削、脸色苍白的青年钢琴家在舞台上的钢琴前坐下.他先在乐队的伴奏下弹奏了他自己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赢得台下一片掌声.然后他抚琴独奏,洋溢着波兰民歌气息的乐曲徐徐展开,音符滚动,跳跃.随着琴声,人们仿佛看到乡村庆贺丰收之夜的篝火边,青年男女在欢笑、嬉闹.《A大调波兰曲调大幻想曲》随着这青年钢琴家手指的按抚,在整个剧院里回荡时,那旋律让人们感受到灿烂明媚的春天气息,在波兰大地升腾,于是热爱祖国的激情撞击着人们的胸膛.
次日,不少报纸都刊发文章,纷纷称赞这位仅二十岁的青年钢琴家肖邦的才华.音乐会上的乐曲都是肖邦所写的.“肖邦先生将民间音乐的质朴糅进他的精妙构思中.他细腻演奏出的每个音符,美妙到极致,渗透进人们的灵魂深处……”
这篇评论中提到的“灵魂深处”,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是指涌动在波兰民众心头的爱国激情.当时是1830年3月,波兰还被沙皇俄国残暴地统治着,报刊是无法用文字明确表达爱国主义激情的.
五天后,应华沙民众的强烈要求,肖邦的音乐会在国家剧院又演出了一场.演奏前一天,肖邦特地设法搬来一台音色洪亮的钢琴.他敏锐地察觉到上次演奏的钢琴音色柔美、细腻,可他作曲的这些旋律,似乎用富于阳刚气息的钢琴表达更合适.他生活的华沙,被沙俄占领当局霸占着,连空气都变得压抑、沉闷.
音乐会结束时同样是掌声如雷,不同的是有人送上一个银杯.肖邦颇有些意外地打开一看,银杯中装的居然是普通的泥土.呵,是波兰的泥土!肖邦顿时明白赠送者的苦心.是啊,自己音乐创作的根,何曾离得开波兰的土地呢?从此,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将这盛有泥土的银杯带在身边.
两年前,肖邦曾去过柏林.在柏林皇家图书馆,肖邦看到领导1794年波兰人民反抗沙俄起义的民族英雄柯斯丘什科的手稿.在异国他乡见到此物,肖邦的感受如同烈火在胸.直到返回华沙的途中,那种感觉仍在肖邦胸中激荡.黄昏时分,马车在离法兰克福不远的一个驿站停了下来,让马儿休息片刻.肖邦下了车,焦躁不安地走向驿站边的旅店.他突然从窗户里看到旅店中有架旧钢琴.肖邦几乎不假思索地闯进旅店,未经店主同意就打开钢琴,瞬间,他胸中激荡着的爱国之情,化做一连串音符滚滚流泻.旅店的客人、同车的旅伴,都沉醉在肖邦的琴声中.当肖邦创作广受人们欢迎的《A大调波兰曲调大幻想曲》时,旅店弹琴时的激情又一次在他胸中炽热如火.
1831年9月8日,华沙民众的起义惨遭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听到这一消息时,肖邦正在德国斯图加特.悲愤交加、坐立不安的他走到琴前,用琴键诉说自己的痛苦、忧愁、愤怒和对祖国波兰的深切怀念.他记下了这些音符,谱写出《C小调练习曲》.这首节奏激昂的乐曲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革命进行曲》.
肖邦在维也纳、柏林、巴黎等地演奏,结识了不少音乐家,有的成为他的好朋友,其中就有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和钢琴家希勒.他们常在一起探讨音乐.在一次音乐家聚会时,这三个人谈到了波兰民族乐曲.
“只有波兰人才能完美地演奏出波兰民族乐曲的音乐味.”肖邦用肯定的语气说.
“不一定吧?”李斯特和希勒并不赞同.
肖邦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三人当场进行比试.曲目选定为《波兰舞曲》.
先是李斯特,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的演奏让在座的音乐同行们点头称是.
然后是希勒,他也很出色.他的老师得到过莫扎特的指点,希勒也是音乐家中的著名人物.
最后是肖邦.肖邦按压琴键,思绪却飘向故乡,华沙民众在血战,抗击沙俄军队的场景,似乎就在他眼前.果然,他的弹奏激昂、奔放,气度非凡.
肖邦的演奏结束后,室内一片寂静,没有掌声.可是人们都把赞许的目光一齐投向肖邦,包括李斯特和希勒.
肖邦创作的许多钢琴曲,都蕴含着浓郁的波兰民间音乐的成分,特别是他谱写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肖邦从1831年离开华沙后,直到因病去世,十八年都没有回到故乡.但他用音乐歌颂祖国波兰,用音乐表现自己的爱国热忱,唤起人们的革命激情.肖邦成熟的演奏技巧,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波兰民众反抗沙俄统治的抗争.
“……倘若北方的强国的专制暴君知道,在肖邦谱写的玛祖卡舞曲质朴的旋律里,蕴藏着多么危险的敌人,专制暴君一定会禁止这些音乐.肖邦的音乐乃是藏在鲜花中的大炮.”著名音乐家和乐评家舒曼在这段评论中提到的专制暴君,其实是指沙皇俄国.让美妙的音乐发挥大炮的作用,只有肖邦才能做到.
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病逝,他被安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被送回波兰,放置在华沙的一所教堂里.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占领了波兰.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他的心脏又被隆重、庄严地迎回到那座古老的教堂里.
以上是字典网为您提供的小故事:藏在鲜花中的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