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魏:做最特别的“科学男神”

Dr.魏:做最特别的“科学男神”

Dr.魏:做最特别的“科学男神”

作者:张霖梅王颖青

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被公众亲切地称为Dr.魏的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魏坤琳被打造成了科学明星。他总是在观众惊呼选手的特异功能之后,冷静地用科学理论给出分析。面对“帅教授”的称谓,他一再强调,“娱乐的东西我不在乎,我也不在乎有名,我只在乎学术”。

收放自如的调皮学生

魏坤琳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从小对他也没太多管束,平时交流多是日常琐事。学习是魏坤琳自己管理的,父母从不多加过问。

魏坤琳的调皮是出了名的。可是这个淘气鬼一旦碰到有趣的书,立刻就能安静下来。“家里那点儿书都被我翻遍了,翻了至少3遍。”当时家里的书不够魏坤琳看,每次去亲戚家,他肯定蹲在那儿找书看。而当时的魏坤琳“什么书都看”,连舅舅家工程类的书也会饶有兴趣地翻看很久。

初三时,有一段时间他上厕所时也看书,实在没书看了就抱着汉语字典或者成语字典进去。

成绩一直很好的魏坤琳却从没做过班长,一直担任副班长或者学习委员之类的职务。“因为我长得没那么正义,太调皮,班主任不让我当班长。”他笑,说自己是唯一不像班干部的班干部。

高中时,班主任曾经把魏坤琳从游戏厅里揪出来。虽然他总是和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一起玩,但是成绩依旧名列前茅。他的家离学校很近,经常放学了还在学校打篮球,班主任看到后老远就喊:“魏坤琳你还不回去吃饭啊!”

虽说调皮、爱玩,但是魏坤琳玩起来绝对收得住。“我自控能力极强。我去打篮球,玩游戏,再喜欢我也控制得住,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最在乎的东西是自由,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不是书呆子式的学习,而是学对他的知识体系、认识世界有帮助的东西,“只要有帮助,不管是什么,我都会去学,都有兴趣”。

如同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一样,魏坤琳也会在意成绩,但是并不会在意太多,因为“知道终点线在哪里,前面都是有起伏波动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框架下,高考可能才算是中学阶段的终点线。

高考失利应该算是他受到的第一次大挫折,之前嘻嘻哈哈地在平坦道路上过得很是悠闲自在。“考完成绩下来我看了都不敢相信。”但他不会情绪低落,“挫折只会让我进入战斗模式”。

做人群中最特别的人

到北京体育大学报到时,父亲对他说:“以后的路就得你自己走了,我只能送你到这儿。”

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魏坤琳就开始规划以后的道路,比如“要么研究生考北大,要么直接出国,最差也在本校读研”。

他并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他说:“我从来不犹豫做人群中最独特的一个,毫不犹豫。”大一上学期时他考过了英语四级,准备第二学期继续考六级。但是在北体大,基本上没人会这么做,“他们觉得要是第二年能把四级考过就不错了”。

记得有一次上课,魏坤琳坐在第一排,后面的同学调侃他:“什么?你下学期真的要考六级啊?”他认真地回答:“对啊,你要是想都不敢想,那你肯定做不到。”

同学聊到他,有人说当时班级组织同学去郊区植树,他是唯一一个带着英语书晚上在灯下看英语的人。

北体大的课程整体来说比较简单,带着中学时代养成的自学习惯,魏坤琳上课也不怎么听,但是“可以说我是我们那个班或者学校唯一一个没有浪费时间的人”。有空,他都会自己看书,学学英语和计算机。

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运动控制,因为他觉得这个研究“很酷”。

留学时,德国裔的导师和魏坤琳开玩笑,叫他“why”。一开始可能是发音问题,错将“wei”发音成了“why”。“但后来老师故意读‘why’,我纠正他了,他也没改,因为我老问他为什么。”

生活中魏坤琳也很喜欢调侃,学术方面也是,“我的特点是把比较辛苦的研究看作是在玩儿,因为我认为我做的东西很有意思。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压力”。

既然被称为“男神”,魏坤琳觉得自己多少也要注意一点个人形象:譬如穿着不要太邋遢,平日说话要少带点脏字。

参加《最强大脑》的几个月前,他已经预料到自己会被“偶像化”,私生活也可能会受侵扰。在他的提醒下,妻子把所有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删得干干净净,包括女儿的照片。

“现在,你们什么都搜不到吧。”他咧嘴一笑,流露出一点“瞧,你看我猜到了吧”的小得意。至今,爱八卦的粉丝只能搜到偶像非常有限的信息:已婚,妻子在清华工作,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

请记住我是一个老师

一开始参加《最强大脑》节目时,尽管被冠以娱乐圈光环,但魏坤琳一直在试图通过这个渠道去做科普的事情。他说,发现身边的“最强大脑”主要有两层意思——

首先,发现身边的人的特点,发现身边的人都擅长什么。“比如一个家长,一个小孩摆在你面前,你看到了什么,他喜欢什么,他擅长什么。其实好多人都不知道。”

其次,发现自己。“高考后填志愿,你们知道你们要填的志愿是什么吗?”他问。

“你学了十几年,都为了高考这件事,但当你填志愿的时候,你可能花30分钟就做好了。你怎么不想久一些,花一周,甚至花一辈子去想自己到底擅长什么,这个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而且,你想过你选的专业和能力契合吗?这对认识自己很重要。”

魏坤琳提到大学生容易困惑的几个时间段。刚进大学时,发现专业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想换专业又不知道换哪个;临近毕业时,又在找工作、读研和出国之间犹豫不定;读完博士,可能又会发现:“我是学术型博士了,我是专业人士了,可这又不是我最喜欢的,怎么办?”

在他看来,其实大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早点想一想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到底在哪些方面,而且很多事情只有尝试了才能知道到底适不适合。

虽然多次有去业界工作的机会,但是魏坤琳都拒绝了,他很自知:“我不想去。虽然去业界挣钱比较多,但我觉得学术挺适合我的,我也很喜欢学术。”

他觉得在目前的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非常有趣且有意义,而且压力也不大,研究经费也不缺,一点都不“苦大仇深”。“做研究,你何必显得那么苦呢?这个态度是会传给学生的。你开心的话,你的学生也会开心,有什么难的?”

要说到缺什么,魏坤琳直呼:“学生,我缺学生,我有太多事情要做,学生远远不够。”

说魏坤琳是个以工作为重的人一点都不夸张,除了陪家人外,他周末基本上都待在实验室工作。

“钱我不缺,缺不缺钱是相对的,我的物质欲望比较低,这种生活需要多少钱?如果说要度假,我明天就在东南亚某个海滩上躺着了。当然我没干过这事。”魏坤琳笑着说,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老师这个职业相对自由。我喜欢运动控制的研究,会持续地创造出东西来”。

从讲台到网络,从网络到电视,很多人都在说魏坤琳火的节奏。每次别人拿他和娱乐圈混着谈时,他就强调:“你要记住我是个老师。好多人说,你火了,我直接告诉他,我还是我,我再怎么火,我对学术和科研的爱好都超过了对那些东西的爱好。我最大的向往就是自由,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魏坤琳把自己上电视、走红以及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现象与事件视为一次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个实验里,我不仅是观察者,同时也是实验的参与者。”

查看更多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gs.zidianfy.com/gushihui_69173/
上一篇: 土匪要来了
网友关注故事会
精品推荐
热门故事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