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美丽不是只有一种,它以许多不同方式存在着,随着环境延伸、蜕变。而我们,也许在每个阶段,每次旅行,每次起伏的当下,让自己重新洗礼。让自己的美丽,存在于外面,存在于心情,存在于分享,存在于启发与理想。
忽然有一天,我们接受了稚嫩的娃娃音,一句婉婉的“我是志玲”,拉近了所有人的心。
不得不说,林志玲的出现,让美女这个通用、泛滥甚至麻木的词有了新的光泽。
站在T台上,你必须是花瓶,因为承载了设计师的灵魂,但是处在镜头前,作为演员,除了美丽之外,需要表达的东西很多,要求也更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超越语言的表达,这是基本功。
演技不是林志玲的优势。2008年,林志玲第一次演电影。一口招牌似的娃娃音,让她在《赤壁》中饰演的小乔饱受争议。花瓶,这个在影视圈中略带贬义的词儿,与刚刚涉足影视的林志玲画上了等号。对于演员,这样的定位无疑是一种尴尬。
“其实所有的质疑会持续到我离开演艺圈。娃娃音也好,演技也好,就算我拍了一百部戏,这种质疑都一定会存在,但我不会因为这种声音丢掉自己的方向。我觉得你自己确定那个方向是很重要的。”
这种对选定目标的坚持我们很熟悉,熟悉得可以复制在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身上。即便那一刻是公关用语,其实也会有无数个经历风雨的真实故事等着你。
林志玲在坚持什么?赢得大众的认可?不,早在2008年“触电”之前,她已经拥有了无数的桂冠,接拍了无数名牌广告,2011年,林志玲的收入近两亿新台币,使其连续八年蝉联中国台湾最富女模特。
在最近的五年时间里,零基础的林志玲出演了八部电影,一部电视剧,成为炙手可热的女明星。显然,演员这个身份已经取代了她此前的模特身份,也包括曾经的辉煌。
倘若一个人天生丽质,那无疑是上天对这个女子最大的成全,毕竟,在花瓶中做到第一名,也是一种成绩。
“要多久才能打碎大家所谓的花瓶的称号,其实我自己想过,在我在演艺圈的这段期间,我觉得所有的质疑声音会永远的存在。我没有特别的必要打破它,可是我每一次都要让自己有进步,有突破。”
2004年是林志玲爆发的一年,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代言的广告铺天盖地出现在大楼外墙、显著地标及媒体上。甚至2005年哈狗帮专辑 《wake up》中的一首歌曲中都提到了林志玲,可见她的人气之高。
林志玲所带来的影响甚至掀起一阵“旋风”,被称为“林志玲现象”,其文化意义是对新时代年轻女性自我认同、自我激励的新价值认同。
出众的外表,同时是拥有双学位的高材生。不过林志玲很少用双学位证明自己。“我觉得自己还是情商比智商高。我很希望是让大家感觉舒服的一个人。”
林志玲在某些场合的应对,确实让人感觉很舒服。“大家好,我是志玲,你们幸福吗?”,亲切的问候;针对有记者询问官司问题,她甜笑回应“谢谢!假日你们还要上班,辛苦啰!”好友般的关心;第41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那个可以定义为经典镜头的“爱的抱抱”,是真诚的祝福。她是模特,身高足以对某些男明星产生“杀伤力”,拍戏的时候还好处理,一旦同台亮相,身高的差距显现。每遇这样的时刻,她会为同台的男性着想,穿一双平底鞋。
“不管是只有一面之缘还是长期一起工作的人,我觉得人和人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任何情况下能够把这个处理好,自己也才能快乐,所以我会很在乎大家的感受。这是我本身性格上一直存在的,我如果改变了也就不是我了。其实有些人可能觉得,反正是这样,我不介意,我不需要在乎你的感受,我做自己就好了,那样不累。可是对我来说,那不是我,我反而可能会更折腾自己,觉得我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好好多想一想。”
很多人把林志玲当女神。女神真的不好当。尤其是爱情,在这个国度里,只有人,没有神。
不止一次,在访谈节目中看到林志玲谈起往事,触碰到了她最柔软的地方,泛红的眼圈代替了千言万语。不想用“红颜薄命”这样怨毒的词汇去解读一个带给人温暖的女性。其实,男才女貌、金童玉女、天作之合等等喜剧式的结局,不单单是故事中人,也是旁观者所期待的。
在《101次求婚》里,林志玲饰演大提琴手,身上有名牌,座驾是名车,出入西餐厅,身傍高富帅。这样的生活,完全符合大家对林志玲生活的想象。她坦陈:“这一次,我是本色演出。”但是,在片尾,大提琴手最终放弃了高以翔饰演的高富帅,选择了黄渤饰演的小人物。
不是你的菜,吃了也反胃。
“以前会思考很多,包括每个人都有的社会曾经赋予的价值观,家庭赋予的价值观,会觉得爱情有对有错。其实爱情没有对和错,是看与这个人相处能不能自在,能不能珍惜彼此在一起建立的爱情的基石,珍惜彼此的记忆。现在的我没有其他的欲望和要求,希望得到的是爱情。在这部戏里黄渤给的是爱情,他愿意抛开一切去爱这个人,牺牲自己去爱这个人,所以他打动了叶熏的心。后来在思考我会不会有同样的选择的时候,我觉得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