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他人效应”

他人就是地狱,这是萨特的说法。

但是心理学家说:他人就是个放大镜。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他人都会把这种感觉放大,再作用回自己身上。

为什么这样说?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他们选了一些退伍士兵,告诉他们说即将接受一个针对痛苦耐力的试验。在实验室里,被试者可以通过旋转自己面前的旋钮来自由控制自己将接受的电击程度。当然,电流越大,痛苦越大。

作为是探索人在群体当中感觉和归属感的心理实验,这些被试者有一个权利:他们可以选择是独自接受电击,还是找一个人陪他一起接受电击。如果是后者,实验者的助手将和被试者一起进行试验,不过助手面前并没有调整电击强度的旋钮。

当然,助手是不会被电击的。不过被试者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只是被告知:无论他把电流调成多大,助手都将和他接受同等强度的电击。

结果很有意思,但也并不出乎实验者的预料:当士兵们看到有个伙伴在身边时,他所能接受的最大电流强度比他自己独自进行试验时要高得多。

也许有人觉得,士兵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战友面前表示自己的勇敢,这对于一个退伍老兵来说是很重要的,面对不幸和危险还能表现出沉着和冷静,更是为社会所赞许的品格,所以当其他人在场时,士兵被试者会表现得更有忍耐力,这体现了军人的基本准则。

当实验者把试验范围扩大到普通人身上时,结果同士兵的相近,这就说明了实验者的初衷:当身边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表现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他人效应”的第一面。

除此以外,“他人效应”不但能够放大优秀品质,同样也可以放大痛苦。由同样一批人所进行的另一个试验,就说明了“他人效应”的另一面。,

这次,实验者为他们准备了一些催人泪下的悲情电影。据说,看了这电影的人鲜有不痛哭的。

当然,这些被试者也一样哭得稀里哗啦。但这次实验者的目的不在于看被试者哭得如何悲惨,而在于看当这些人处身于群体中时,其行为是否会有所改变。

试验的结果是:当这些被试者独自一人看电影时,他们的情绪变化幅度比大家一起看电影时更小。通过血压等外在指标的测量,实验者发现,当一个人身处悲伤情绪的群体当中时,他本人更不会掩饰自己的悲伤,甚至会因为一件并不值得伤心的事而痛哭流涕。

究其原因。这种“他人效应”。其实是集体归属感的一种表现。无论是快乐、忍耐还是悲伤,人们常会因为这种特殊的情感而感到自己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往往会因为差异而带来压力。试想一下,在一个别人都很悲伤的情景下,你是否也会感到莫名的悲伤?或者你是否有“胆量”在这种情况下哈哈大笑?

人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个体,他的情绪会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群体”,则是构成环境的重要部分。当人们身处陌生的环境时,常常会下意识地把身边的“群体”归结成自己的“所属群体”。

所谓“所属群体”,是指对人有影响的。并且让人归人其中的群体。当人有了所属群体之后,就会为自己身处其中而自豪,同时还会主动保护这个群体的名誉和声望不受伤害,在最初的试验中,人们因为自己所处的群体(尽管只有两个人)都在竭力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忍耐力,从而也提升了自己的痛苦忍耐力。

正面情绪,常常因为相互之间的感染和激励而加强,负面情绪则不然。它常常是通过责任分散和从众心理而发生作用。

在人群当中。人们很容易丧失自己独立的情感体验,从而将大众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这时,人们会因为“别人都这样做”,进而降低自己的焦虑。即使是在做决定时,人们也会因为不用自己独立承担所有的责任,而“放纵”自己的情感,使之与其他人的相同。

生活中的“他人效应”


查看更多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gs.zidianfy.com/gushihui_63179/
上一篇: 老黄牛
网友关注故事会
精品推荐
热门故事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