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正重组着人际关系,甚至重塑人类大脑。我怀疑,新世代人的大脑,不只分左右脑,还有许多功能分区,比如MSN是工作区,QQ是游戏区,还有娱乐八卦区、好友区或客户区。你见他在开会,说不定他正搅入一场方韩大战呢。手机让人始终处于连线状态。
越来越难集中精力
白领们急急火火挤进电梯冲向办公室,打开电脑,登录QQ或MSN,一边听音乐一边刷屏看微博,工作嘛,稍带做做就行了。他们的大脑被无形中切割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兴奋点,工作区可能是最无兴奋点的。
现在能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人越来越少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称之为持续的心不在焉,社会学所述三分钟热度文化,这种状态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工作习惯和待人接物方式。甚至大脑结构Google改变人脑进化方向,心不在焉工作方式将改变人类心智。
传统的广告形式正经受空前挑战,因为多数创意都难以引起人们长时间的关注。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症的人越来越多,广告或演讲者都按纳秒为单位,每一小段需有一个小高潮,一节必有一个大高潮,俗语称之为尿点要高如果你讲演两小时能做到没人上厕所,你就是大师。
于是只有窥私、猎奇、性与绯闻成为永恒的兴奋点。《壹周刊》和《太阳报》的时代到来了,恶搞和视频的时代到来了。也难怪,人们压力这么大,所谓宏大叙事已没有过多精力关注。人的本性都是避重就轻的。
当一个事情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在喧嚣中反而寻求孤独。2000多年来的禅,仍然是今天淡定的法宝。佛教宣扬活在当下:并非不忆过去、预想未来,而是专注于过程,一个过程只干好一件事情。念经就专心念经,劳动就专心劳动,吃饭就专心吃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佛家在种田之中都能悟出禅意。
现代人都沦为心不在焉一族。为什么刚刚告诉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了?因为刚刚的一刹那间,有4。8万个信息或念头闪过,那个电话号码只是48万个信息中的一个罢了。
每代人都有孤独
改革开放前夜,17岁的牟其中、杨小凯在不同地方写下了《中国将向何处去》的同题文章,牟同学还因此获牢狱之灾。现在17岁的孩子正忙着信春哥呢。对新世代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判断,就是更欠责任感、历史感和沉重感。
80后的家庭模式是4+2+1,90后则是非常6+1,全家资源和未来都押在这个宝贝资产之上。他们是牌子世代,商业化一代,鼠标一代,他们是新技术时代的宠儿。当然,这些判断都有传媒标签化之嫌。
现在的人比以前更孤独了还是更爱交际了?通讯工具是否越发达、人却反而越孤独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的孤独与老一代的孤独方式不同。一个孤独到蛋疼,一个孤独到心疼。
腾讯QQ测试一款交际圈的工具,只需提交真实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邮件地址,下载QQ圈子功能的2012版,下方就会出现QQ圈子,自动为你区分各类社交圈,如大学同学、高中同学、家人、朋友、媒体等,还可向圈子外围的半熟人发起对话,拓展人脉。
圈子功能很强大但也有漏洞:用户在拓展自身人脉的同时也将不断接受陌生人的骚扰,因为借助圈子功能,用户的个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处于公开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认识那么多人?这和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新闻是一样的问题。社会学总结出人际交往的150人法则:你认识人的极限在150人,多了就会在记忆中自动删除。因为人脑如电脑,内存有限。在QQ圈子上不活跃的好友占到了80%,他们和你的缘分其实已经完结。王家卫在《东邪西毒》中推出一款醉生梦死酒,旧恨情仇,一饮全忘。QQ圈子旨在勾起一切过往记忆,不但勾起自己的记忆,还勾起其他好友的记忆。
未来最大的社会危机,是人们没有了共同记忆,没有了刻骨铭心的集体经验。社会没有了共识如何成为社会?但也不必为新世代过分操心。这是个空间战胜时间的时,代,一切历史、一切说教难敌一次有效的民主实践。
凯文凯利的《技术想要什么》是部深入浅出的杰作。这个世界是一场大爆炸的结果。人是宇宙微尘,也可以说是剩余核废料。人类之所以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因为外熵的力量(反混沌的自组织力量),一切生命都是抗争混乱的结晶。
生命自会找到出路,世界不会分崩离析,新世代自会找到外熵的力量,他们有新的组织能力,重组自己的关系网,有效排列亲疏关系,形成全新的社会人际格局。
我相信,他们的现代意识比任何一代都强。也别想再骗他们什么了。或许新世代会进化出一套全新的人际关系,空前自由开放:但农耕文明的人际关系仍然温馨,被人牵挂是一种温暖,也是你的一种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