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看了一遍电影《蓝色情人节》。看到结尾,迪恩在漫天烟花中走出辛迪的视线,真想把他们拉到一起问问,当初那么相爱,为什么短短7年,就变得没话聊?
电影用很大的篇幅描写爱情的美好。搬运工迪恩对医学院学生辛迪一见钟情。辛迪完全接纳了高中都没毕业的迪恩,迪恩也不介意辛迪怀着前男友的孩子。他们在午夜的街头跳舞,在城市的清晨里弹尤克里里,觉得对方是自己前世注定的爱人。
可在浪漫的男人和现实的女人之间,烟花易冷。迪恩还是当年的迪恩,靠给别人打零工过生活,人生最大的理想是做个好爸爸、好丈夫。辛迪大学毕业后进了医院,工作很忙,对事业有非常高的期许。她无法继续爱一个只知道浪漫不知道赚钱的“无用男人”。
在豆瓣电影短评里,有网友说,这部电影就是“爱情最后的样子”。爱情是荷尔蒙的狂欢,会美化一切,模糊两个人的距离;而婚姻则是精准的算法,结婚前1%的差距,结婚后会被放大为10%甚至100%。
“嫁给爱情”当然没错,但“嫁给爱情就一定婚姻幸福”是非常错误的认知。一定要嫁给爱情,听上去豪情万丈,实际上是个肥皂泡。过度的笃信,會把过多的感性和情绪带入婚姻,为婚姻增加更多不确定的风险。爱情崇尚感性,婚姻崇尚理性,如果说爱情是烟花,婚姻就是产品。
被雷军称为“中关村才女”的梁宁,在《梁宁·产品思维30讲》里说到一个结婚教练。结婚教练以前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现在的工作是指导决定结婚的女性,如何在一年半内完成结婚的目标。梁宁说:“改变一个人是非常艰难的,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地观察一个人,进行适配性判断,更关键。”
结婚教练的框架分五层: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感知层是女孩俗称的“有感觉”,角色层决定双方有多少共同话题,资源层是收入、车、房。嫁给爱情的姑娘,多半觉得这三层合适就可以结婚了。但结婚教练认为,决定婚姻长久的是能力圈和存在感,它们代表一个人的未来。结婚不仅是与现在的他在一起,更要与十年、二十年后的他过到一起。
我认识一个姑娘,没有嫁给爱情的原因是男朋友期待男主外,女主内。在他的未来里,有两个听话的孩子,最好一男一女;有一个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全职太太,要温柔、听话、能干。
分手时,很多人说女孩太作,男孩条件那么好,两人又有感情,结了婚还有什么不能商量的?如今10年过去,男孩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中层,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他的妻子是全职太太,最近正在备孕第三胎。女孩自己开了公司,丈夫的事业也在上升期,结婚8年才要孩子。
我问她后不后悔,毕竟以大众眼光,她前男友的妻子活得更轻松。女孩说:“不后悔,很多人觉得我辛苦,但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爱情很美好,值得我们去经历。但永远把爱情和婚姻捆绑,可能会失去跟合适的人谈恋爱的机会,也失去跟合适的人结婚的机会。因为不适合结婚的男人,可能适合恋爱;不适合恋爱的男人,可能适合结婚。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女性经济独立,思想强大了,对于“嫁给爱情”还有那么深的执念。把自己框死在传统思维里,觉得爱情和婚姻是女人最重要的事业,这场事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关键词永远是纯洁、纯粹。而真正强大的人,勇于接纳生活的复杂,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角色扮演,每一种角色都充分享受。
真正成熟的人,能做到恋爱时,我为你死;结婚时,我心静如水。爱情的保质期短,婚姻的时日长。结婚是一个开始,只有岁月静好,才能日久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