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3年,这是20世纪的第三个年头,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大清国终于从庚子国变的噩梦中醒来,农历九月九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临了,这一天皇家园林颐和园来了一群衣着光鲜的女性洋人,他们是被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请来的客人,这些人的身份是各国驻清国的公使和参赞的夫人,颐和园的湖光山色,华丽的建筑与陈设,都令来访者惊叹不已。穿过700米长且一步一景的华丽长廊,公使夫人们来到了接见地点—乐寿堂,但与想象的不同,她们见到的并不是传说中那样一位阴鸷且自负的老女人,公使夫人们刚进门,慈禧太后微笑着从宝座上站起身来,在李莲英的搀扶下,迎向各位来宾,并与来宾一一握手
宾主就座后,更令人吃惊一幕出现了,慈禧太后用英语向与会嘉宾致欢迎词,在公使夫人的惊愕之下,慈禧太后却宛若常态的亲自带领来宾们,前往御花园观赏菊花,御花园中各色菊花争奇斗艳,游览结束后,在颐和园的长廊中已经摆下了仿西式的自助冷餐,各色中西糕点、果品琳琅满目,宾主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亲切交谈。会见结束后,每位与会来宾还都得到了一份礼物,来宾们在客套的逊谢中收下了礼品。宫中的宫眷们也第一次从慈禧的口中听到了“馈赠”,而不是“赏赐”的辞令。
送走客人后,慈禧太后回身垂询,他的身后站着从总理衙门临时调来做翻译工作的特使助理梁诚,几年后正是这个梁诚在据理力争之下,美国退还了部分庚子赔款,从而创立了清华大学,慈禧问道:“刚才我那一段洋文,说得能听懂么?”梁诚回答:“太后的音甚正,并不影响和模糊。”
这是清代人的一则稗史笔记,但内容可信度较高,也算是一则名人轶事,一向固步自封的慈禧太后不仅用国际通行的礼节接待了外宾,而且还说起了英文,估计作者当时也是将此作为一种有趣的花边新闻记载下来的,即使我们现代人读到此也会被雷的哑然失笑。
自从1901年慈禧太后“西狩”回銮后的一系列作为和清廷出台的政策,真是会感到慈禧大有“君子豹变”之势,她不仅大量的翻看有关西洋和东洋的政治书籍,了解西方政治制度,并派遣皇族中的青年王公贝勒,赴西方考察和留学,她本人还常常撤去垂帘,亲自接见外国公使。同时1903年初,皇族中的格格德龄跟着他的父亲出使国外回国,马上就被慈禧召进宫中,这个受过国外教育,全盘西方化的格格成为了慈禧的御前女官,因此看来,慈禧的国际外交礼仪和英语是学有所出。
但为什么慈禧突然要举办这样一个针对与外国使节的重阳菊花宴会呢?难道只是想秀一下自己的英语?
翻看一下史书上1903年重阳前夕的发生一些事情,我们就会笑不出来了。仅仅在当时的一个多月前,慈禧太后不顾自己的寿辰降至,亲自下令将一个平民杖毙。但是,慈禧看来一个命如草芥的屁民之死,却引来了各国公使,甚至公使夫人的一致谴责,这个平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气场,他又做了什么即让高高在上的慈禧老佛爷大发雷霆之怒,又使洋人对他表示同情有加?
这个平民叫沈荩,他曾经是戊戌变法时谭嗣同的座上宾,他属于变法运动中革命派,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的社会革命论暂时也无法实现,沈荩转而投向了新兴的报业,成为了中国较早的一名新闻记者,以笔锋抨击清廷的腐朽,启蒙民众革命思想,当然这时的报纸大都是有西方背景,对文字言论钳制甚严的清朝廷对此报刊言论基本大多也只能听之任之。
但在1903年初,沈荩得到了消息,清廷要和俄国签订《中俄密约》,要出卖东北三省的路矿税收等主权,如此下去,东北地区将成为黄俄罗斯,沈荩想尽办法弄到了密约原稿,公布在了在天津出版的泰晤士报上,国际一片哗然,密约最终没有达成。
但是慈禧恼羞成怒,当得知刑部的密探已经逮捕了沈荩之后,恶狠狠的亲口说出了:“杖毙!”因为刑部没有杖毙的刑具,临时破开了几个大木板做刑杖,但将沈荩打的全身骨折之后,沈荩依然没有死,受刑过程一声没吭的沈荩,咬紧牙说出了:快勒死我!刑部官员实在也看不下去,用绳子成全了沈荩。
沈荩死后,世界报纸纷纷谴责这种杀害记者的行为,香港和在上海租界的中文报纸也发表唁文道:“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这甚至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反专制思潮,各地报纸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当时的中国人了解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权利,叫做“言论自由”。慈禧太后自己也没想到一生杀人无数,却没有一次像沈荩之死一样,深受中外舆论的谴责。她只能用这种宴请的方式来修复一下和西方世界的关系,权且平息一下洋人的怒火。
查看更多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gs.zidianfy.com/gushihui_27243/
来源链接:http://gs.zidianfy.com/gushihui_27243/
上一篇: 兄弟替我喝两杯
下一篇: 我是一个人,你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