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周云蓬唱歌,从来不轻松

“周云蓬是谁?”

听周云蓬唱歌,从来不轻松

他是一个戴着墨镜、背着吉他游历的盲人歌手。他看不见,但比正常人更能敏锐地感受这个社会;他是个歌手,但他更像一个忧患的说唱艺人,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这个社会的现实关注。

也有人说,周云蓬算不上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歌手,他更像一个特殊的记录者,不是用眼睛,而是用音乐记录正在和已经发生的现实。

成长与追逐

“有一个孩子,九岁时失明,常年生活在盲人影院……他想象自己学会了弹琴,学会了唱歌,还能写诗。背着吉他走遍了四方,在街头卖艺,在酒吧弹唱。”在《盲人影院》这首自传性质的歌曲里,周云蓬把自己的经历化作一句句歌词。

读盲童学校,再读高中,最后毕业于长春大学中文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一个自小失明的人,没有被踢出社会流水线,成为无用之人。是读书让周云蓬能坦然面对黑暗中的生活,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从小培养一个阅读习惯,这最重要。还有,加上一些运气和生活的逼迫。”周云蓬说,所有的漂泊和挣扎都是从1995年离开分配的工作去北京开始的。

“这种生活就是将自己彻底地放逐在体制外。离开稳妥的大船,驾驶一个小舢板去努力做一个鲁滨孙,找到自己的荒岛,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照片里,周云蓬戴着墨镜、背着吉他出现在铁路旁。“铁路意味着一种边界和远方,音乐是我自己修的通向世界的路。”外出的经历让周云蓬发现,“什么路都能走得到”。

当然,因为音乐,他有机会做些想做的事情。比如,做一些公益演出,用于资助盲童和孤残儿童。

周云蓬一直在做童谣专辑《红色推土机》,他邀请众多民谣歌手无偿录制,所得收入用于帮助贫困盲童。一年多下来,专辑卖出5000多张,资助了40多个盲童。

周云蓬没有向这些盲童提供现金资助,他购买播放器、读书机,“帮他们获得一种自助、生存的能力才是最长远最实用的”。

记录者

周云蓬写的歌词并不十分精致,却十分生活化。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

如果你曾经关注了克拉玛依大火、沙兰镇泥石流和艾滋病村,那么,在《中国孩子》这首歌里,就能听明白周云蓬演唱的激愤。

和其他作品不一样,《中国孩子》里没有隐喻,也不掩饰,只是极其直白的表达,周云蓬唱出了他的社会现实参与感。

这首歌,几乎成了周云蓬的一个标签。

专辑的文字页里,周云蓬曾写下一句话: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我觉得我的作品里只是一种复古。”说起自己的作品,周云蓬说,“《诗经》中的硕鼠伐檀,还有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有绝对的现实参与感。”

把这些事情说出来,反映的就是这个社会和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逃离不开。”

在周云蓬看来,关注也是一种力量。一件事情关注得越多,不公也许会越来越少,所以,必须去知道、去了解。

“关注民生,其实是关注你自己和身边的每个人。”周云蓬强调了一句,“你不能侥幸地设想那个火灾只会发生在克拉玛依,因为灾难随时会找到你,就像北京暴雨夜里那个淹死在二环路上的私家车主。”

在一定程度上,周云蓬被打上了一个记录者的标签。

“我觉得做一个记录者是我努力追求的,但我是反标签的,无论是给别人贴还是别人给我贴。”

从网络到现实,两个世界有时割裂,却又一致。周云蓬说,自己需要做的,就是“首先寻求真实,然后自己诚实,然后就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不公平的事情多呼喊”。

查看更多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gs.zidianfy.com/gushihui_15816/
上一篇: 一岁那年爱上你
网友关注故事会
精品推荐
热门故事会推荐